分类:理性思维渠道的激活

来自Big Physics


吴俊杰[1],这是给你留的整理你最近那个经验渠道和理性思维渠道的对比的地方。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推理能力。比如说,“如果我期末考试考砸了,那么我会受到父母的批评”、“如果明天下雨,那么体育课改上语文课”。具体来说,这些被称之为条件推理。有趣的是,研究者们发现一个相同的推理逻辑,如果使用了脱离现实情境的内容,那么会变得很困难,反过来说,如果使用了现实生活中日常的内容,那么会容易很多。 比如,有一道心理学上非常经典的测试题,叫做沃森测试(Wason, 1968),这个测试给被试呈现四张卡片(E、F、4、7),卡片正面是字母,反面是数字,被试只能看到其中一面,要求被试通过翻看最少数量的卡片来检验这么一条规则“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另一面必定为偶数”的真伪。结果发现,只有很少的被试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即翻开“E”和“7”。大多数被试会翻开“E”来看看它的另一面是否为偶数,这是正确的。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被试还会翻开“4”来看看它的另一面是否为元音字母,然而,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条规则没有限定辅音字母的背面就不能是偶数。正确做法还有翻开“7”这一步,因为按照该规则,奇数的另一面不能是元音字母,翻开这张卡片可以检验这一点。所以正确做法是翻开“E”和“7”。这个推理过程对于有些读者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可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才能搞明白。 但是,如果把这道题中的内容换成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就会容易得多。有研究者Griggs and Cox (1982)给被试呈现了这么四张卡片(喝啤酒、喝可乐、16、22),告诉被试这代表了四位顾客在酒吧所购买的饮料或者年龄,要求被试检验这家酒吧是否遵守了这么一条规则“如果有人喝啤酒,那么该人的年龄必须超过19岁”。在这道题中,大部分被试(74.1%)做出了正确选择,即翻开“喝啤酒”和“16”。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两道在逻辑上完全相同的题目,只是在内容上存在具体和抽象的差异,被试的行为表现差异这么大?

前人研究

两组逻辑内涵一致但是现实场景不同的实验的对比

实验计划

参考文献

  1. Ref Example

本分类目前不含有任何页面或媒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