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课堂教学的层次的标注
在这里,我们收集了一些教学视频、语音、文字资料,从中做教和学的层次的标注。
首先,知识本身有没有讲,有没有错。这是第一层教学,记做[math]\displaystyle{ 1 }[/math]。这样的知识学习完了完全不能迁移,只能做背诵、记忆和记忆提取来答题。例如,问勾股定理是什么,答[math]\displaystyle{ c^{2}=a^{2}+b^{2} }[/math]。
其次,所讲的新知识有没有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果需要,可以进一步从新知识进一步联系到间接的旧知识。这是第二层教学,记做[math]\displaystyle{ 2 }[/math]。这样的知识学习完了可以迁移到对其相关知识的理解上,或者从其相关的知识的理解迁移到新学习的知识上。这样的学习可以用来讲清楚这些相关知识的道理,从这些基础知识来理解甚至生成所学习的这个新知识。例如,通过更加基本的几何定理和公理,来证明勾股定理。
接着,如果所讲的新知识和实际生活的例子,或者其他应用场景联系起来,体现学科思维方式,例如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数学概念,构建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和科学的关系,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从少数定义和公理出发,依靠逻辑,得到其他定理和概念,构建整个数学大厦),则这是第三层教学,记为[math]\displaystyle{ 3 }[/math]。这个时候,最好是能够把学科思维方式点出来。如果不能点出来,但是实际上做了体现学科思维的东西,则记做[math]\displaystyle{ 3^{-} }[/math]。这样的学习可以用来迁移到同学科内的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生成。
最后,如果从上面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一般性的人类思维、学习方法,甚至明确地点出来哪里体现了什么样的一般人类思维和学习方法,则属于第四层教学,分别记做[math]\displaystyle{ 4^{-} }[/math]和[math]\displaystyle{ 4 }[/math]。这样的学习可以用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学习甚至生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