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Ⅱ卷)题的层次标注

来自Big Physics


第一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通常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的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了“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

第一篇阅读标注者批注

What,说了什么:作者在或者说总结了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建议或者认为,规范互联网世界可以怎么做,从行为和意识两个层面。(标注者批注:一定要注意,这是建议、认为、倡议,不是规范。后面答题的时候这一点很重要)

How,怎么说的:第一段,引入,交代了互联网是什么,不是法外之地;第二段,通过重点强调青年(标注者批注:这完全看不出来必要性),过渡到对互联网不能做什么的讨论;第三段,互联网不能做什么——五不;第四段,过渡到对可以做什么的讨论,尤其强调了可以做什么背后的意识(标注者批注:其实,这些意识也是不能做什么背后的意识。这显然显示了作者逻辑混乱);第五段,展开讨论这些意识,顺便呼吁青年来具有这些意识。

Why,为什么说这个:可能作者对于网络环境非常忧心,顺便指导一下青年。 不符合原文

Why,为什么这样说:这可能是一篇所谓学术论文,除了直接呼吁一下,还尽量使得论证有点层次,也就是从规范到规范后面的意识。

Meaningful,我觉得怎么样:作者的逻辑混乱已经从前面的两个批注中看到。这样的水文,竟然还是从文献中总结提炼而来的。请问,这里的哪句话有新意,不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花点功夫就能想明白说出来的?顺便,出题人的逻辑混乱,你会从第一个批注以及后面的习题中看到。

每道题的知识层次标注

第一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 解题思路:
    1.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批注者解释:这句话前后两个意思原文都有,但是原文中间没有对两者因果关系的讨论,所以,不符合原文,为错误选项
    2.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批注者解释:这句话前一个意思原文有,后一个意思原文没有,所以,不符合原文,为错误选项
    3.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批注者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原文有,但是,作者没有“首先和应当”的意思,仅仅是建立,或者认为,所以,不符合原文,为错误选项。(标注者批注:当然,在这几个选项中,这一个选项是逻辑问题最小的。但是,高考出题者竟然能够犯这样的错误,这是不可接受的。作者也没有说应当,也没有形成法律,甚至公认的规范。完全没有应当的问题和意思。咬咬牙,大家都错的情况下,可以选这个为正确选项
    4.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批注者解释:原文没有保持行为一致的意思(也没法保持一致,互联网上很多行为线下都不可能有),所以,不符合原文,为错误选项
  2. 知识点:从原文中获取信息(整体信息,以及每一个问题点对应的原文词句),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开展逻辑思维
  3. 知识的层次:对照题目和原文词句属于第一层知识,从原文中获取整体信息原则上需要分析性阅读属于语文的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之一因此属于第三层。基于原文的整体意思和词句开展逻辑思维,也是分析性阅读,属于语文的第三层,但是,同时这个逻辑思维实际上可以超越具体学科,因此也可以看作属于第四层一般性人类思维。
  4. 考察方式所对应的学习方法:理解型学习(先得明白什么是分析性阅读),作中学(然后练习)。
  5. 解题方法:灵活运用。
  6. 难度:需要分析性阅读及其背后的逻辑思维、分解和综合,再加上题目四个选项都是错的使得问题更难了,5。
  7. 本题是否有逻辑等问题:是

第二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解题思路:
    1.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批注者解释:这不是法律,仅仅是建议和作者认为,作者完全没有讨论到法律,因此和原文不符,为正确选项。但是,这个选项特别恶心地出现了“可能”两个字。问题来了,我说,扶老奶奶过马路可能会受到法律惩罚,你说对不对?也对啊,可能啊!因此就算作者完全没有讨论到法律,你说,我说可能,你也没辙!因此,只能说出题人的逻辑是狗屎,但是,一定要选择,则这个选项也可以认为和原文没有冲突,为错误选项
    2.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了“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批注者解释:作者看起来确实有把基准意识当作能做什么背后的意识,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背后的意识(但是,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其实,它也是不能做什么后面的意识。这个只需要去看一下这些意识的具体内容就知道了,和不能做什么紧密相关),更进一步,作者完全没有点出来,也几乎就没有潜意识地认为“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因此和原文不符,为正确选项
    3.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批注者解释:这个基本可作者的意思相同,可以去对照这几句话在原文中的词句。因此,为错误选项
    4.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批注者解释:确实原文提到了“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于是我们可以推断既然需要新的,那确实旧的就不行了。因此,看起来,这句话和原文意思相同,似乎可以选为错误选项。但是,问题来了,这个选项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传统信任机制框架”。那我们就要去看看这个框架到底是不是新的了。首先,“五不”是具体行为上的规范不能算框架,倒是有一点点互联网自己的新东西。其次,后面的基准意识的每一项都不是新的,都是人类在线下就需要具有的意识。因此,这里完全没有新框架。因此,和原文不符,为正确选项。然后,现在有了两个正确选项,你非得比一比,那咬咬牙,可以选B。
  2. 知识点:从原文中获取信息(整体信息,以及每一个问题点对应的原文词句),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开展逻辑思维
  3. 知识的层次:对照题目和原文词句属于第一层知识,从原文中获取整体信息原则上需要分析性阅读属于语文的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之一因此属于第三层。基于原文的整体意思和词句开展逻辑思维,也是分析性阅读,属于语文的第三层,但是,同时这个逻辑思维实际上可以超越具体学科,因此也可以看作属于第四层一般性人类思维。
  4. 考察方式所对应的学习方法:理解型学习(先得明白什么是分析性阅读),作中学(然后练习)。
  5. 解题方法:灵活运用。
  6. 难度:需要分析性阅读及其背后的逻辑思维、分解和综合,再加上题目有两个(按道理应该算三个)正确选项使得问题更难了,5。
  7. 本题是否有逻辑等问题:是

第三题(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1. 解题思路:
    1.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批注者解释:原文没有谈到立法,内容就不符,更不用谈是不是主要观点,为错误选项
    2.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批注者解释:按照原作者自己的理解,以及出题人的理解,这些意识仅仅是良好的行为背后的思维,不包含那些不好的行为,而原文谈了不好的和好的两方面,因此仅仅意识不能算是主要观点,为错误选项。但是,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实际上,这些意识也是不好的行为之所以被判断为不好背后的思维。因此,确实可以认为这些意识本来就包含了好和不好两个方面。按道理,出题人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在试题中的,除非就是论述题。
    3.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批注者解释:“五不”仅仅是原文的内容之一,不能算是主要观点,为错误选项
    4.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批注者解释:前面两句的意识完全正确,看起来也可以凑合这算包含了好和不好的两个方面,可以算是原文主要观点,为正确选项。但是,是否有助于青年健康成长,根本就不是原文重点或者说立足点。按道理,这应该算画蛇添足,算不是原文主要观点。
  2. 知识点:从原文中获取信息(整体信息,以及每一个问题点对应的原文词句),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开展逻辑思维
  3. 知识的层次:对照题目和原文词句属于第一层知识,从原文中获取整体信息原则上需要分析性阅读属于语文的典型思维方式典型分析方法之一因此属于第三层。基于原文的整体意思和词句开展逻辑思维,也是分析性阅读,属于语文的第三层,但是,同时这个逻辑思维实际上可以超越具体学科,因此也可以看作属于第四层一般性人类思维。
  4. 考察方式所对应的学习方法:理解型学习(先得明白什么是分析性阅读),作中学(然后练习)。
  5. 解题方法:灵活运用。
  6. 难度:需要分析性阅读及其背后的逻辑思维、分解和综合,再加上四个选项都错误使得问题更难了,5。
  7. 本题是否有逻辑等问题:是

第四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1. 解题思路:
    1. 首先,就是前面总结的How,也就是——先引入问题“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要管起来”;然后,讨论互联网从负面清单的角度要通过提倡“无不”来管理;接着,进一步走到正面意识(或者按照标注者的理解,正反面行为背后的意识),讨论了这些意识是什么。最后一句话,稍稍有总结。因此,结构上,就是引入——展开(转进,再展开)——勉强算个总结的结构。一定要给个名字,可以算总分总。但是,其实开篇——并列或者转进——稍稍总结,更合适。
    2. 其次,这根本就不是一篇所谓的论述文,而是倡议文、建议文。作者并没有把重点花在论证互联网是否要管理,或者说,论证互联网就要通过这些“五不”和“意识”来管理,而是主要在呈现这个“五不”和“意识”是什么。
    3. 批注者解释:出题人显然没有深入理解原文,原文的论述性,也就是对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说的回答,远远少于怎么说怎么做。如果原文论点提炼为“互联网要管起来,而且要通过这些'五不'和'意识'来管理“,则其论证根本就不足!
  2. 知识点:对原文作WHWM分析性阅读梳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文章的典型逻辑结构有一些认知,对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有一些认识
  3. 知识的层次:对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认识属于学科概念知识,第二层;对文章的典型逻辑结构有一些认知属于学科概念知识,第二层;WHWM分析性阅读属于学科典型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属于第三层,并且这个分析方法的背后体现了分解和综合、以演绎逻辑为基础的批判性思维,属于一般性人类思维,第四层。
  4. 考察方式所对应的学习方法:第二层知识可以依靠记忆,或者基于理解的记忆,也就是理解型学习;第三层知识必须基于理解型学习(先得明白什么是分析性阅读),作中学(然后练习)。
  5. 解题方法:灵活运用。
  6. 难度:需要文章结构知识、需要区分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需要分析性阅读及其背后的逻辑思维、分解和综合,5。
  7. 本题是否有逻辑等问题:是

第五题(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 解题思路:
    1. 首先,我们从行为开始——“网络中植入病毒”,行为结果呢——“导致病毒传播”给他人造成伤害,行为动机呢——“为炫耀技术”。
    2. 然后,我们来对照原文从行为角度来分析,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违反了“五不第一条,不伤害”;这样的病毒扩散往往造成网络带宽的占用,属于浪费带宽,因此也违反了“五不——不浪费”。
    3. 接着,我们从意识的角度来分析:显然,这里没有反身意识——没有想想自己受病毒侵害,同时这也是等效意识弱,以为在网上传播不需要负责,接着这也是价值意识差,所传播的东西的社会价值是负面的。
    4. 批注者解释: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在一次看到了,这些“五不”和“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说“意识”管正面,“五不”管反面!不过,这道题很好,这叫做活学活用,学了就用,用中学!
  2. 知识点: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把一个具体现象用原文的概念来分析
  3. 知识的层次:不管读懂原文所需要的知识的层次(WHWM分析性阅读,第三层,以及背后的第四层),就这个用原文的概念来分析具体现象,属于迁移使用,尽管是比较近的迁移,属于用中学,属于第五层知识——教和习的方法。
  4. 考察方式所对应的学习方法:这个层面的知识,只有理解以后多家练习来掌握。
  5. 解题方法:灵活运用。
  6. 难度:需要分析性阅读能力,还需要作迁移使用和迁移学习,5。
  7. 本题是否有逻辑等问题:无。

全卷统计

难度合计(按照高的算):13,7,6,1,1。如果把前两者合一后两者合一,得到20:6:2为简单题、中等题、难题比例。

知识点层次合计(按照高的算):4:18:5

知识点层次合计(按照实际考察的方式算,也就是是否需要上下贯通,还是当作条目记住而已): 22:3:3

死记硬背型(事实程序计算)和需要理解型(概念思维)问题:

综合运用(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和直接套用:8:20

体现学科思维的、本来可以体现但是没体现学科思维的和不体现学科思维的:3:3:22。

本分类目前不含有任何页面或媒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