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语文病句修改题标注

来自Big Physics
Jinshanw讨论 | 贡献2023年5月12日 (五) 16:34的版本


语文病句的识别和修改实际上并不是关于语法的问题,而是语义以及语义背后的逻辑的问题。大多数语文老师所标注出来的错误和修改办法都是仅仅给出正确答案,并且显然是从语言习惯的角度,而不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去考虑具体的语义。


  1.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1. 语文老师的解析:“无论……都……”表无条件,“无论”后只能带由“还是”“或”组成的词语,而不能带并列短语(吴金闪注:难道只有“...和...”是并列短语,“...或...”就不是并列短语了?这是什么狗屎逻辑能力),“干部和群众”应改为“干部还是群众”。
    2. 吴金闪的解析:语文老师依赖于语言习惯给出了正确答案,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这个语言习惯是有道理的,可理解的。这里的关键是逻辑“和”和逻辑“或”的运算和肯定表达和否定表达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一个表示否定意义的词,否定意义和逻辑连词“和”一般来说不能一起用,“和”一般用于肯定意义,否定意义一般用逻辑连词“或”。为什么呢?用这个例子来说,就是“干部和群众”先完成一个逻辑计算,然后,当我们在前面来否定一下这个逻辑计算的时候,就会出现三种可能,“包含了干部,否定了群众”、“包含了群众,否定了干部”、“否定了干部,否定了群众”。于是,我们就出问题了,这三种否定到底哪一种是原文中的意思,也就是说,是不是“只需要群众,而不需要干部,遵循...”,还是“只需要干部,而不需要群众,遵循...”,还是“需要群众,也需要干部,遵循...”呢?这时候我们看原文,显然更像是同时要求两者。换成否定的意义,那就是,干部或者群众都不能有例外。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一个逻辑和的运算整体都否定掉:按照逻辑运算的规则,[math]\displaystyle{ \overline{A \& B}=\bar{A}|\bar{B} }[/math](如果需要进一步解释,需要用到数学中集合的概念,画个集合关系的示意图就行),也就是连词需要变成“或”。
    3. 第零层知识求解:依赖所谓语感,读着读着看是否很通顺,就会发现,“无论...或”远远比“无论...和”通顺很多。于是,学生需要海量阅读或者做一个非常有心的人,从日常生活语言中提炼(注意,日常生活语言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4. 第一层知识求解:依赖对语言习惯的死记硬背,老师说记下来,“无论...“必然连着”或”而不能是“和”。于是,学生需要记下来大量这样的习惯。
    5. 第二层知识求解:一般可以指依赖所谓的语法,这个问题中这一点不适用。
    6. 第三层知识求解:把逻辑用于汉语的意义分析,可以看作是语文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第三层。其实,也可以算第四层——超越具体学科的一般性人类思维。
    7. 第四层知识求解:逻辑思维。
    8. 第五层知识上的体会:语文是讲逻辑的,可以想明白的,可以做理解型学习的。
  2. 美国政府如果对进口钢铁实施紧急限制措施,那么几乎所有国家的钢铁业都会成为打击对象。
    1. 语文老师的解析:“如果”位置不当,应放在“美国政府”前。
    2. 吴金闪的解析:语文老师的解析仅仅给出了正确答案,没有给出来理由。这里的根源是主语的管辖范围,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是不是即是前一个分句的主语,也是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如果是,则放在最前面不是问题。例如“吴金闪如果不吃饭,就会饿死”没有丝毫的问题,但是“吴金闪如果不吃饭,吴银闪就会饿死”是不对的。回到这个原句子,美国政府是两个分句的主语吗?不是的,第二个分句有自己的主语“几乎所有国家的钢铁业”。
    3. 第零层知识求解:依赖于语感。针对这个句子还真的不容易,两种说法都有。
    4. 第一层知识求解:依赖对这个正确答案的死记硬背,老师说记下来就行了,以后遇到了“原题”或者“相似的问题”(问题来了,没有下一层的提炼,怎么判断是否相似?)。于是,学生需要记下来大量这样的题和答案。
    5. 第二层知识求解:用主谓宾的语法知识以及考虑到放在“如果...那么...”整个句式的最前面就需要管辖两个分句这个逻辑,见吴金闪的解析。
    6. 第三层知识求解:把逻辑用于汉语的意义分析,可以看作是语文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第三层。其实,也可以算第四层——超越具体学科的一般性人类思维。
    7. 第四层知识求解:逻辑思维。
    8. 第五层知识上的体会:语文是讲逻辑的,可以想明白的,可以做理解型学习的。
  3. 专家说,亲子鉴定不仅“鉴”出了社会世相,也“鉴”出了血肉亲情。
    1. 语文老师的解析:先“血肉亲情”,后“社会世相”。
    2. 吴金闪的解析:语文老师的解析仅仅给出了正确答案,没有给出来理由。这里的根源是直接和间接关系和“不仅...也...”相冲突。 一般来说,“不仅...也...”这样的句子中,前面的是自然的直观的直接的,后面的是需要联想一下思考一下的间接的。回答原句子,我们发现,亲子鉴定这玩意儿直接检测的就是是不是有血缘关系,因此血肉亲情是直接结果,从血肉亲情的统计结果当然可以得到社会世相——例如某个地区很大部分孩子不是亲生的之类的。因此,我们发现,“不仅”的对象应该是“血肉亲情”,“也”的对象应该是“社会世相”。
    3. 第零层知识求解:依赖于语感。针对这个句子语感没有丝毫的办法。
    4. 第一层知识求解:依赖对这个正确答案的死记硬背,老师说记下来就行了,以后遇到了“原题”或者“相似的问题”(问题来了,没有下一层的提炼,怎么判断是否相似?)。于是,学生需要记下来大量这样的题和答案。
    5. 第二层知识求解:用“不仅...也...”这个句式的所代表的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前面的直接后面的间接——这本身可以算第一层知识),以及对“亲子鉴定”这个事情的认知(其实还可以运用分解和综合,从字来得到词的含义——亲子鉴定肯定鉴定的是亲子关系,于是只需要去看看血肉亲情和社会世相哪一个和亲子关系更近)。
    6. 第三层知识求解:把逻辑用于汉语的意义分析,可以看作是语文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第三层。其实,也可以算第四层——超越具体学科的一般性人类思维。
    7. 第四层知识求解:逻辑思维。
    8. 第五层知识上的体会:语文是讲逻辑的,可以想明白的,可以做理解型学习的。
  4. 槐茂酱菜口味独特,深受百姓欢迎,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所以仍然畅销不衰。
    1. 语文老师的解析:前后分句无因果关系,“所以”多余,这是滥用关联词语。
    2. 吴金闪的解析:这大约是语文老师的解析里面最讲道理最讲到点上的例子了。是的,这里的关键就是连词“所以”所代表的因果关系在原句中不存在,反而是并列关系。 原句中“深受百姓欢迎,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和后面的“仍然畅销不衰”完全是同一个意思。不过,如果原句改成“槐茂酱菜口味独特,所以深受百姓欢迎,300多年来仍然畅销不衰”,就有了一定的因果关系了。
    3. 第零层知识求解:依赖于语感。大约实在多读几遍,还被提示了有语病应该也能读出来,但是难度很大。
    4. 第一层知识求解:这个连死记硬背某个规则都很难,因此,不深入到下一层,基本没办法。
    5. 第二层知识求解:用“...所以...”(以及“因为...所以...”、“...因此...”)这个句式的所代表的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前面的是原因后面的是结果,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以及对“300多年的历史”和“畅销不衰”这两个短语的比较,就发现,其关系基本是并列,而不是因果,因此冲突。
    6. 第三层知识求解:把逻辑用于汉语的意义分析,可以看作是语文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第三层。其实,也可以算第四层——超越具体学科的一般性人类思维。
    7. 第四层知识求解:逻辑思维。
    8. 第五层知识上的体会:语文是讲逻辑的,可以想明白的,可以做理解型学习的。
  5. 用来酿制红酒的葡萄皮中含有的白藜芦醇,能够提高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
    1. 语文老师解析:谓语和宾语不搭配,“提高”应改为“增加”。
    2. 吴金闪的解析:对于特别长的语句,首先要通过仅仅关注这句话的主谓宾来缩短一下。例如,这里就是“白藜芦醇提高某物的含量”。严格来说,我们应该说“白藜芦醇提高某物的在血液或者人体中的含量”,而且这个含量最好还能区分浓度还是绝对值。但是,放宽点要求,我们不区分这个含量到底是浓度和绝对值也行。于是,加回原句子的修饰部分,原句应该修正为“用来酿制红酒的葡萄皮中含有的白藜芦醇,能够提高人体血液中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最好把含量改称浓度)。”
    3. 第零层知识求解:这个题用语感没法求解。当然,一般来说,含量这个词确实经常和什么东西中、百分比如何计算等放在一起使用。因此,也可以意识到不太对。但是,仅仅靠感觉不能找出来到底哪里出问题。其次,按照语文老师的解析,含量不能是提高,只能是增加,如果这个正确确实可以认为是语感。但是,问题是,含量不能提高吗?
    4. 第一层知识求解:按照语文老师的解析让学生来死记硬背“含量只能增加,不能提高”,确实可以求解本题。问题是,这也不对啊。因此,不深入到下一层,这道题基本没办法。
    5. 第二层知识求解:首先,这道题需要用到主(动作发出者)谓(动作)宾(动作接受者)的知识,这属于语文的学科概念层知识。其次,需要考虑到含量这个词一般来说,是浓度还是绝对值,如果是浓度还需要给出来分母是什么,在哪里。这是一个物理的学科概念知识。
    6. 第三层知识求解:把主谓宾用于汉语的句子分析,从而简化语句,进而更好地理解或者修正语句,是语文重要的分析方法。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用到物理知识,那就从语义中走到所需要的学科知识。因此,语文其实完全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这本质上,除了语文和物理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还有把逻辑用于汉语的意义分析。这也可以看作是语文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第三层。其实,也可以算第四层——超越具体学科的一般性人类思维。
    7. 第四层知识求解:逻辑思维、在语义有需要的时候走到关于具体对象的知识。
    8. 第五层知识上的体会:语文是讲逻辑的,可以想明白的,可以做理解型学习的;语文有的时候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综合性理解型学习。
  6. 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1. 语文老师解析:缺少宾语,应在“社会文明”后补上“建设”。
    2. 吴金闪的解析:对于特别长的语句,首先要通过仅仅关注这句话的主谓宾来缩短一下。例如,这里就是“知识经济革命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前半句没问题,后半句“知识经济革命加速了社会文明”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加速这个动词谓语的作用对象得是那种能够被加速的东西才行。比如说,加速了某个东西的发展、变化。如果我们联系到物理,就知道了,速度是一个东西的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呢改变的是速度。也就是说,加速的对象,必须是一定意义上的变化。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加速的对象必须是一个动名词(表示一个发展变化的动作的名词)。我们来看原句中的“社会文明”一点变化的含义都没有,不是一个动名词。因此,我们需要在后面添加“的发展”、“的变化”。教师解析中的“的建设”也具有变化的含义,凑合着可以用。
    3. 第零层知识求解:这道题靠语感是可以完成的,读多了就会隐性地注意到“加速了社会文明”不完整,需要加上“的发展”。
    4. 第一层知识求解:按照语文老师的解析让学生来死记硬背“加速...的发展、变化、建设”,也确实可以求解本题。问题是,这样就增加了一条语言规则。学生学习必须尽量从需要死记硬背的尤其是一条条独立的规则,变成从更高层的知识来说,不过就是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到的结果。
    5. 第二层知识求解:首先,这道题需要用到主(动作发出者)谓(动作)宾(动作接受者)的知识,这属于语文的学科概念层知识。其次,需要考虑到加速这个词在物理学中,改变的是速度,也就是变化发展。这是一个物理的学科概念知识。
    6. 第三层知识求解:把主谓宾用于汉语的句子分析,从而简化语句,进而更好地理解或者修正语句,是语文重要的分析方法。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用到物理知识,那就从语义中走到所需要的学科知识。因此,语文其实完全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这本质上,除了语文和物理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还有把逻辑用于汉语的意义分析。这也可以看作是语文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第三层。其实,也可以算第四层——超越具体学科的一般性人类思维。
    7. 第四层知识求解:逻辑思维、在语义有需要的时候走到关于具体对象的知识。
    8. 第五层知识上的体会:语文是讲逻辑的,可以想明白的,可以做理解型学习的;语文有的时候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综合性理解型学习。
  7. 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
    1. 语文老师解析:句式杂糅。
    2. 吴金闪的解析:句子不长,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仅仅关注这句话的主谓宾来缩短一下。例如,这里就是“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这句话需要引入汉语的主谓宾结构的一个特里知识点:汉语由于助动词“是”经常被省略(例如,我二十岁,其实应该是我是二十岁的,I am 20 years old),因此,往往可以把英语中的助动词后面的形容词也就是表语部分直接当作谓语。也就是说,汉语中没有严格的“主语+助动词+表语”的结构,尽管我们也用,例如“我点的菜是馊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一般来说,如果在一句话里面用了助动词“是”,汉语也经常会在后面加上一个形容词表语(来自于英语语法的概念),或者另一个名词(我是好的,我是一个好人,都可以)。如果我们不区分这样的主谓结构和主+助动词+表语结构,也问题不大。但是,实际使用中,我们要注意,助动词“是”后面往往跟着一个形容词短语或者一个名词。回答这个问题,“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就出问题了:“以青年师生为主”确实是一个形容词性的短语,但是,没有“的”,因此,改成“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的”则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或者直接省略助动词,那就是“应征者大多以青年师生为主”也行。现在开始解决第二个问题:“大多”和“以...为主”是同意反复的。除了故意,一般这样的同意反复要尽量避免出现在同一句话里面。于是,我们还得改成“应征者是以青年师生为主的”,或者“应征者以青年师生为主”。
    3. 第零层知识求解:这道题靠语感是可以完成的,读多了就会隐性地注意到“是”后面通常接着“...的”。但是,后面的同意反复问题不好读出来。
    4. 第一层知识求解:让学生来死记硬背“大多“不能连着”以...为主”,“是”后面连着名词或者形容词短语“...的”也确实可以求解本题。问题是,这样就增加了一条语言规则。学生学习必须尽量从需要死记硬背的尤其是一条条独立的规则,变成从更高层的知识来说,不过就是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到的结果。
    5. 第二层知识求解:首先,这道题需要用到主(动作发出者)谓(动作)宾(动作接受者)的知识,这属于语文的学科概念层知识。其次,这里还需要考虑汉语语法的变体——“主语+助动词+表语”这个标准形式来自于英语语法的结构,以及为什么汉语不采用这个表语的概念。这里的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最后,这里还要求看到“大多“和”以...为主”其实是同一个意思。这样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得这道题难度不一般,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也非一般。
    6. 第三层知识求解:把主谓宾以及变体的主谓宾(或者说主语+助动词+表语)用于汉语的句子分析,从而简化语句,进而更好地理解或者修正语句,是语文重要的分析方法。而且这里面还牵涉到汉语语法和外语语法的关系——汉语语法体系和概念实际上是借鉴外语语法而来的。因此,语文其实完全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其次,注意到“大多“和”以...为主”语义相同,然后从逻辑上去掉这样的重复语义是把逻辑用于汉语的意义分析。这也可以看作是语文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第三层。其实,也可以算第四层——超越具体学科的一般性人类思维。
    7. 第四层知识求解:逻辑思维。
    8. 第五层知识上的体会:语文是讲逻辑的,可以想明白的,可以做理解型学习的;汉语言有的时候需要借助其他语言的知识,做综合性理解型学习。


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1.党的指示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

解析:“坚定”和“勇气”搭配不当。

2.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

解析:“图片”和“宣传画”有交叉关系。

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解析:主语中的“出版物”与“报刊、杂志”是包容关系,并列出现不合逻辑。另外,“报刊”与“杂志”也是包容关系。

看数量短语

可能是歧义、位置不当、倍数用错、表约数的词语重复。

1.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解析:数量短语和“的”同时出现,常会产生歧义“几个”可以修饰“学校”,也可以修饰“领导”。

2.考古科学工作者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解析:“两干多年前”位置不当,应放在“出土的”之后。

3.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丹顶鹤近年来成倍减少,目前仅存千余只。

解析: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可以用分数或百分数。

4.19日1时30分起观测到迸发猛烈的狮子座流星雨,目测最大强度估计超过每小时1万颗以上。

解析:表示约数的词语前后不能有重复,“超过”和“以上”重复,应去掉一个。

句中有“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近”、“约”、“超过”这一类词语时,要注意它们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而不能是概数。

5.今年以来,全厂工人干劲十足,生产热情高涨,产量提高到百分之二十。

解析:应改为“提高了”

数量词在计量表述时,如果出现“增加了”、“减少了”和“增加到”、“减少到”时应区别清楚:“增加了”、“减少了”后应接净数,“增加到”、“减少到”后接的数量应包括底数。

本分类目前不含有任何页面或媒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