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学习社区实验研究
研究背景
在线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视频课而已。当然,视频课是在线学习的主要成分,而且在放大优秀老师的作用这一点上效果非常好。那么,在线学习除了视频课还缺什么呢?学习社区。
什么是学习社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内容的地方,学生老师之间交流学习内容的地方。中国的在线学习平台大多数不提供支撑这样的学习社区的功能平台,但是,很多国外的平台已经有了。也有一些学生自发组成的课程学习群组来充当这样的学习社区的功能。目前也有研究者提出来了一个类似的概念“the community of inquiry”(探究社区)[1][2]。(郑丽芬补充)
那么,我们的研究问题是:学习社区到底是否可以促进学习,学习社区的哪些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
如果我们证明学习社区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效果,并且找到了学习社区中最有效的那些活动形式,则,可以促进在线课程平台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在线学习效果的提升。
怎么做
从脑活动(认知负担、情感负担、多脑同步)和学习效果(成绩,迁移学习、迁移创造)两个方面展开下面的对比:
- 同样学习内容的线下学习
- 同样学习内容的线上没有学习社区(的某种活动)的情形
- 同样学习内容的线上有学习社区(的某种活动)的情形
刚好的多脑同步技术可以用于本研究。当然,实际上,整个理解型学习的基础研究的成果,都可以用在这里,对比一下线下学习、线上无学习社区、线上有学习社区的情形。
下一步研究
- 设计功能模块
- 设计实验方案
- 文献调研
一个例子:二语教学中交互的作用
冯丽萍老师正在设计一个专门针对二语教学中师生交互的作用的研究。正好可以看作是这个学习社区研究的一个例子——专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例子。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不同交互模式对二语教学中知识迁移的促进作用,得到的研究结果将来有助于一线二语教师和学生设计和选择合适的交互模式。研究将分别对线下和线上教学的交互模式展开研究。
怎么做:制定量表测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包含前后测;把学生分组做不同交互模式的教和学的实验,分线上线下;分析数据,对比不同交互模式下学生的迁移能力的改变;用近红外超扫描技术探测学生脑同步,来脑活动证据来佐证上面的行为研究。
<! 为什么做这个:学习是为了迁移学习和迁移创造,尤其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中经常使用例句,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求学生记住这些例句,而是从例句可以推广到其他的情形。例如,“知识迁移”是一个“名词+动词”的结构,于是学完之后可以类似地看到“概念建构”(甚至注意到其中的被隐藏起来的“被”的关系,知识被迁移,概念被建构)。反过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一定就会在教这样的例子的时候把例子背后的一般性明确提出来。往往需要学生悟,或者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中发现问题。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去看一下,什么样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个例子背后的一般性,也就是知识的迁移,的感悟。
为什么这样做:把互动形式做分组,然后用于后续的对比实验,从而来考察不同形式的互动的效果是标准教学实验研究的做法;设计针对二语学习的知识迁移能力问卷,对学习者左前后测也是教学研究的标准做法;除此之外,在本实验中,我们还会做不同互动形式下的师生脑同步的研究,这是因为第一前人的研究已经发现脑同步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强的正相关,第二,如果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互动形式和同步区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促进二语学习互动教学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本分类目前不含有任何页面或媒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