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学超前学习经历对大学拔尖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

来自Big Physics
Jinshanw讨论 | 贡献2021年1月31日 (日) 14:40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分类:感想类论文识别和比例 分类:教育类文献讨论 陆一,冷帝豪.中学超前学习经历对大学拔尖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J]....”)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陆一,冷帝豪.中学超前学习经历对大学拔尖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18(04):129-150+188.

Abstract

本文对6所大学1359名参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发现拥有“竞赛获奖”“完成科创”“提前涉猎”三种中学超前学习经历的拔尖学生,在创新潜质等诸多方面的学业表现都更为优秀。其中,竞赛生的大学成绩显著优于非竞赛生;兴趣型竞赛生在各方面表现更优,功利型竞赛生的学习动力弱于兴趣型竞赛生,甚至不如中学时对科学感兴趣的非竞赛生。中学“完成科创”的学生更早地明确了专业上的行动方向。在中学提前涉猎大学教育的经历并未带来对高深学问更强烈的憧憬。同时,这些超前教育资源与家庭背景、地域分布高度关联。除了“竞赛获奖”,“完成科创”与“提前涉猎”经历都与家庭收入显著正相关。兼顾机会公平与选才效率的政策应致力于扩大兴趣型竞赛生群体。

总结和评论

[1]基于对6所大学1359名参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拥有“竞赛获奖”“完成科创”“提前涉猎”等三种中学超前学习经历的拔尖学生是否大学阶段成绩比没有超前学习经历的学生更高的问题。同时,区分了竞赛生的类型,兴趣型和功利型,也对比了两者的大学阶段的成绩。

研究发现,中学超前学习经历对大学成绩有正相关,兴趣型学生表现更明显。进而,研究做出结论和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应该制度性地保留或者扩大竞赛生群体,尤其是兴趣型竞赛生群体。

这个研究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逻辑问题。在其回归分析里面,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水平没有成为基本变量,也就是这两个变量没有得到控制。由于这两个变量没有得到控制,于是,竞赛生成绩好有一个天然的可能解释:竞赛生刚好把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水平高的学生挑了出来,因此,这些学生的大学成绩高。于是,我们发现,从大学成绩和竞赛经验之间的正相关性,我们不能得到,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为了让更多人将来进入大学以后成绩更高,我们需要扩大竞赛生的比例:很有可能,实际上,竞赛经验对人人才培养或者说人才成长没有贡献,仅仅是做了一个选择。在否定这个可能之前,我们不能提出来扩大竞赛生的政策建议和结论。

当然,如果作者的原意,就是帮助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则,竞赛经验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指标。这个结论是得到数据结论的支持的。

所属分类

研究方法:3

逻辑:1

本文属于实证研究。按照感想类论文(第一类)、思辨类论文(第二类)、实验或者实证研究(第三类)的分类,属于第三类论文。

本文从数据结论到政策建议之间的逻辑是错的。按照逻辑层次:有错误、不严密也不错、严密,属于第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 陆一,冷帝豪.中学超前学习经历对大学拔尖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18(04):129-150+188. 

本分类目前不含有任何页面或媒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