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等差数列

来自Big Physics
(重定向自分类:等差序列


定义和含义

等差数列,指的是,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完全相同的很多个数构成的数列[1]

换句话说,它是一组数列,其中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间的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这样的一组数列我们称之为等差数列,记作:

[math]\displaystyle{ a_n = a_1 + (n-1)d }[/math]

其中[math]\displaystyle{ a_n }[/math]是数列的第n项,[math]\displaystyle{ a_1 }[/math]是首项(数列中的第一个数),[math]\displaystyle{ d }[/math]是公差(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math]\displaystyle{ n }[/math]是项数(数列中数的总数)。

层次标注

在这里,它属于第二层知识,即学科概念。

辅助理解的解释

如果一个数列每一个数都一样,也就是相邻两数差为零,则也可以看作是等差数列[1]

等差数列求和

一般来说,等差数列中的数是很多的,如果一个一个去进行加法来求和,将会是很麻烦的。而等差数列的和又经常用到,怎么办?是不是又可以想起一个叫作函数的概念?

我们试着来总结一个这样的求和函数吧。

首先我们需要构造一个等差数列。这时候回到等差数列的含义,关键就是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完全相同。

那么,我们可以有,[math]\displaystyle{ 1+2+3+.....+99 }[/math]这样的有99个数的数列。

如果一个一个顺着加起来,那么这个事情就不像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样一个有规律的事情,一般都可以找到一个恰当的方式去走捷径。但是需要一定的经验和直觉来完成这个"捷径"的构造。

此时我们看看99这个数字,如果再加上1,就正好是100。 100这样的数字的倍数很好计算。此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数列中有99也有1。然后再继续看看98,如果再加上2,也正好是100 ,而我们的数列中也有2 。于是,可以猜测,我们把数列前面的数字和数列后面的数字相加,可以简化我们的计算。 于是我们再回归到更一般的情况,我们把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加起来,把第二个数和倒数第二个数加起来,它们都可以得到相同的值,然后我们最后数一数有多少对这样的配对数就行。于是可以初步有下面的总结:

[math]\displaystyle{ \text { 等差数列的和 }=(\text { 第一个数 }+ \text { 最后那个数 }) \times \text { 多少个配对数 } }[/math]

而配对数又等于总数除以2,因为配对数的含义就是两两结合。那么你可能要问,如果总数是奇数,像上面的数列一样,50就正好没有数和它配对,被剩下了,怎么办?仿佛被抛弃在规律的框架之外了?

我们继续思考,如果像上面那个数列一样,[math]\displaystyle{ 第一个数+最后那个数=1 + 99 = 100 }[/math],而100正好等于最中间的数50的2倍,于是首尾的两个数相加起来正好就是等于中间数的2倍。就相当于把每个数变成了中间数,而数列的值不变,所以正好用中间数乘以数列的数的总数量就可以了。所以,当数列的个数是奇数的时候,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math]\displaystyle{ \text { 等差数列的和 }=(\text { 第一个数 }+ \text { 最后那个数 }) \div 2 \times \text { 多少个数 } }[/math]

由于奇数和偶数就把整数划分完了。所以,理论上我们在整数集上已经讨论完了。

现在,我们看看两个公式是否可以统一?如果不能统一,那就分情况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能统一,那么就非常漂亮了,用一个公式就可以实现复杂问题的求解,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

我们再看看前面那个总结:

[math]\displaystyle{ \text { 等差数列的和 }=(\text { 第一个数 }+ \text { 最后那个数 }) \times \text { 多少个配对数 } }[/math]

这里配对数正好就等于数列的数的一半,正好就是我们讨论的数列中的数的个数是奇数的情况:

[math]\displaystyle{ { 多少个配对数 } = { 多少个数 } \div 2 }[/math]

所以,两个公式可以实现统一,写成:

[math]\displaystyle{ \text { 等差数列的和 }=(\text { 第一个数 }+ \text { 最后那个数 }) \times \text { 多少个数 } \div 2 }[/math]

也就写作,

[math]\displaystyle{ S_n = \frac{n}{2} (a_1 + a_n) }[/math]

于是,上面是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1]

这里,我们带领着大家完全实现了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式的创造的过程。其实数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值得你这样去细细品味。

顺便,在最后,我们可以稍微再验证一下这个公式,就用等差为零的数列看看,也就是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相等。你会发现,也符合情况。

我可以告诉你,这个公式虽然我们是从整数得到的,但是可以推广到任何数,不只是整数。因为这里我们没有使用到任何关于整数特有的性质,用到的仅仅是数列中数的个数以及相邻两数的差值要相等,其他信息我们不关心,也不影响这个公式。这就是抽象的威力!


  1. 1.0 1.1 1.2 吴金闪,《小数数学这样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 http://www.systemsci.org/jinshanw/books

本分类目前不含有任何页面或媒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