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层次的标注

来自Big Physics


六年级第一课《北京的春节》:[math]\displaystyle{ L=1 }[/math]或者[math]\displaystyle{ L=3^{-} }[/math](无意识而做的,空的没贯通没做到)

视频来自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首页>课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 六年级 · 下册 · 统编版>北京的春节,主讲教师:清华附小朱丽玲。

  1. 主要内容:《北京的春节》课文讲解。
  2. 教和学的层次:
    1. 上 00:00-01:40 介绍自己、单元主题(风俗)、单元目标(详略得当)和单元目录。从单元整体来看每一篇课文,算是阅读方法上的指导,但是没有交代为什么这样做,于是学生学习不到体会不到这是阅读方法,并且也可能是主讲人在无意识的按部就班地讲一讲书里面的内容。可以算[math]\displaystyle{ 1 }[/math]层的教学——按部就班程序性地教学,或者算无意识第[math]\displaystyle{ 3^{-} }[/math]层的教学——语文课文的典型分析方法,从整体和目录来阅读。
    2. 上 01:40-03:00 用儿歌和作者介绍引入,具有连接到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的意识,可以算有第[math]\displaystyle{ 5 }[/math]层教和学的方法的意识,但是没有做这个层次的教学——也就是让孩子们也感受到学习要联系到生活经验。因此,还是可以算[math]\displaystyle{ 1 }[/math]层的教学。
    3. 上 03:00-00:00 字词教学,尤其是所谓的四字词“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灯火通晓、分外热闹”、以及北京话“闲在、玩意儿”、按拼音写词。但是,这些词完全就做了表面解释,连词义和字义的联系都没有交代,这些词和篇章的关系也是生拉硬拽。这完全就是第[math]\displaystyle{ 1 }[/math]层的教学——事实性知识。
    4. 上 07:50-16:05 篇章教学,给出时间顺序的线索,学生完成时间线索和相应活动的表格,但是,没有交代为什么要梳理出来时间线,时间线和篇章的整体意思有什么关系,怎么梳理(提到了从关键句子中找出来最关键的词语,问题是没有交代它们为什么关系——例如提一下“描述活动的名词”也行啊,或者联系到篇章的目的来找关键就更好了,但是没有),因此,算第[math]\displaystyle{ 1 }[/math]层的教学——事实性程序性知识。
    5. 上 16:05-17:44,开始讨论文章详略安排的问题。但是,完全没有给出来为什么这个详略安排是得当的理由,因此,仍然属于第[math]\displaystyle{ 1 }[/math]层的教学。实际上,主讲人也提到了,课文主要给人以北京的春节“热闹、喜庆”的感觉(不管我个人是否同意主讲人认为这个篇章的目的就是如此)。如果进一步展开,把详略和这个目的联系起来,那是更高层次的教学了。
    6. 下 00:00-06:12 提出和回答老舍写的好的地方在哪里。吴金闪点评:这个从个别词来寻找写作亮点实在太过低级,其次,强行提高解释。这都是在胡说八道。这企图在做语文的第三层——典型分析方法——的教学,实际上做到的,比第一层还差,甚至影响了学生欣赏的品位。算是第[math]\displaystyle{ 1 }[/math]层的教学吧,实际上第[math]\displaystyle{ 0 }[/math]层都没做到,对学生体验阅读起到了反作用。
      1. 例如,在腊八这一段,有“这不是粥,这是一个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农业产品展览会的说法很新,其次展示了五谷丰登的喜悦,展示了对自己双手创造食物的自豪,还展示了对来年丰收的期待。所以,要找的就是这些“独特的表达”。类似的,还有“色如翡翠”这样的四字词。吴金闪点评:四字词就比两字词高级吗?!放屁。
      2. 下 06:12-07:29 在灶王这部分,突出“彩排、送灶王上天、黏住灶王的嘴”,很有趣,很有特点。这三个所谓用的好的词或者有趣的说法,根本没有任何特殊的。本来,祭灶王就是送灶王上天的(所以,才有“上天呈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说法,而且古代厨房最容易发生火灾,吃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过年期间要专门来祭拜,除了祖宗。这完全非常地正常,强行提升,扯蛋)。同样,这企图在做语文的第三层——典型分析方法——的教学,实际上做到的,比第一层还差,甚至影响了学生欣赏的品位。算是第[math]\displaystyle{ 1 }[/math]层的教学吧,实际上第[math]\displaystyle{ 0 }[/math]层都没做到,对学生体验阅读起到了反作用。
      3. 下 07:29-09:44 在除夕这部分,突出“很热闹,有画面感”,表现了除夕的喜庆、热闹。先分析,然后学生朗读。
      4. 下 07:29-10:19 在初一这部分,突出“截然不同、闲适的热闹”。老师一带而过。
      5. 下 10:19-12:30 在元宵这部分,突出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形式多”,突出喜庆和热闹,提升到老舍对北京春节的眷恋。然后学生朗读。
      6. 下 12:30-12:54 对详略得当的进一步总结。
      7. 下 12:54-13:30 找出来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谈谈感受,主讲人点评:从孩子们的欢喜的角度来渲染春节喜庆的气氛,这是一个好的写作角度。吴金闪点评:这本来就是老舍从孩子时候的记忆的角度来写的,这是回忆,根本不用故意从孩子们的欢喜的角度来渲染。
      8. 下 12:30-14:51 布置借鉴课文来自己写春节的作文任务,借鉴的方式是“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这勉强算是第[math]\displaystyle{ 3^{-} }[/math]层的教学——写作方法上的的指导。但是,主讲人没有交代原课文怎么就详略得当了。只要这个没有交代,则孩子们就不可能学得会来识别详略得当和不得当。难道由详略,就算详略得当吗?因此,这个第三层,也是空的第三层。
  3. 主要优点:除了吐字清晰,形象不错,没有任何内容上的优点。如果从目录和整体单元来看每一篇课文是有意为之,则这算很大的优点——系统思维用于阅读并且指导学生来做这样的阅读。
  4. 主要问题:课文本来的可分析的地方就很少,本来就是一个流水账,除了介绍一下北京春节的风俗本身,基本上没有传达任何信息。于是,自然主讲教师也就做不出来花了。因此,主要问题不在主讲教师身上,而是在选篇章的人身上。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当作反面教材呢?因此,仍然是主讲教师的思想和思考受限太严重的问题,同时主讲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解,除了字词,就是在回答这篇文章哪里写得好啊,并且非得生硬地扯出来这个好的地方。

本分类目前不含有任何页面或媒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