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创新性度量

来自Big Physics
Jinshanw讨论 | 贡献2018年6月29日 (五) 23:06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本项目主要研究如何衡量一篇文章的创新性和交叉科学性,以及这些性质和文章的其他属性的关联。其他属性可以包含文章的国家来源、被引用次数、参考文献数量、编辑等待时间、是否得到基金资助、作者年龄组合、作者领域组合、文章所在期刊等等。很多时候,新的概念、方法、结果或者解释来自于对已有的工作的新的融合。当然,也有的时候来自于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的比较孤立的研究。因此,搞清楚每一个研究工作和之前的研究的关系有助于搞清楚这个工作的创新性到底在哪里。但是,一般的关系的挖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因此,把文章所研究的主要概念或者主要化学反应物拿出来,看看这些概念(反应物)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化学反应)是否在前人的工作中被研究过,应该大概可以描述创新性和交叉科学性。这就需要把研究工作放到概念和概念间关系网络、化学反应物和化学反应网络上去看。

为了获得概念和概念间关系网络、化学反应物和反应网络我们首先需要一个论文对应着什么概念和概念间关系,什么化学反应物和化学反应的基础数据。后者,有专门的数据库提供商在整理。前者有一部分已经有数据,例如PACS, JEL, MSC, MeSH等,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展开研究的问题——“文章主题识别”。

方法上,通过PACS等概念之间的层次性网络,加上,概念之间的共现网络,来定义交叉科学性和创新性。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通过目前来说的最终的网络来计算,后者通过文章发表之前(可以使发表之前的某段时间,例如半年之前,也可以就是发表之前的那个时间点)的网络来计算。

计算了文章的交叉科学性和创新性,还可以来计算作者、期刊、领域(甚至概念)的交叉科学性和创新性。这个时候有两种计算的方法,例如考虑整个集合,也就是作者或者期刊的所有的文章,当做一个整体的交叉科学性,也可以把这个集合里面所有的文章的交叉科学性做一个平均来计算。这样两种计算方式,实际上研究的侧面是不一样的。例如,集合当做整体的交叉性,由于涉及多个主题,可以很高,但是每篇文章的交叉性的平均很小。在这个意义下,我们管这个集合整体的交叉性为多样性。也就是说,一个框子里很有多种水果,叫做多样性;如果这个篮子里面的都是苹果梨、香蕉哈密瓜,则叫做交叉性。交叉性需要文章本身交叉起来,而不仅仅是文章来自多个领域。

具体交叉性(集合整体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计算可以考虑用分布函数的熵,以及概念之间的路径的长短。

有了指标之后,需要做的关联分析有:交叉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和文章作者的属性,例如文章的被(文章和专利)引次数、基金是否支持、作者h指数、作者学术年龄(组合)、文章审稿时间、被综述文献引用次数,的关联,还有对比不同的个人、期刊、学院和学校、国家、城市、学科在交叉性和创新性上的异同,如果还能够和这个个体的其他量做一个关联分析就更有意思了。比如(胡乱举例)说,发现一个国家的GDP和创新性交叉性有关联,一个城市的道路平均车流速度和创新性交叉性有关联,等等。

考虑到我们正在研究的分类:科学中的代际流动性,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一旦有了这些指标之后,就是研究科学家的代际流动性:是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科学界也是普遍存在的?这里龙凤老鼠可以是科学家的某种表现指标,例如h-指数、文章总数、文章总被引次数、创新性、交叉性、多学科性等等。代际的含义首先可以是来自于不同时期(时间段)的人们,其次可以是明确地运用了学术传承关系([学术树项目],或者,[数学家传承关系项目])以后来做的代际研究。在[经济学界一个类似的流动性]就是分析,父代和子代之间在经济地位,例如总收入或者某种总产出(文章数量,被引次数,引用次数,创新性),上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 Stephan et al. Blinkered by bibliometrics. Nature (2017).
  2. Verhoeven, D., Bakker, J. & Veugelers, R. Measuring technological novelty with patent-based indicators. Research Policy 45, 707–723 (2016).
  3. Stephan, P. E., Veugelers, R. & Wang, J. Bias Against Novelty in Science: A Cautionary Tale for Users of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6).
  4. Kim, D., Cerigo, D. B., Jeong, H. & Youn, H. Technological novelty profile and invention’s future impact. EPJ Data Science 5, (2016).
  5. Bromham, L., Dinnage, R. & Hua, X.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lower funding success. Nature 534, 684–687 (2016).
  6. Boudreau, K., Guinan, E., Lakhani, K. R. & Riedl, C. Looking Across and Looking Beyond the Knowledge Frontier: Intellectual Distance, Novelt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Science. Management Science 62, 2765–2783 (2016).
  7. Rzhetsky, A., Foster, J. G., Foster, I. T. & Evans, J. A. Choosing experiments to accelerate collective discove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 14569–14574 (2015).
  8. Lee, Y.-N., Walsh, J. P. & Wang, J. Creativity in scientific teams: Unpacking novelty and impact. Research Policy 44, 684–697 (2015).
  9. Karlovčec, M. & Mladenić, D. Interdisciplinarity of scientific fields and its evolution based on graph of project collaboration and co-authoring. Scientometrics 102, 433–454 (2015).
  10. Foster, J. G., Rzhetsky, A. & Evans, J. A.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Scientists’ Research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0, (2015).
  11. Arts, S. & Veugelers, R. Technology familiarity, recombinant novelty, and breakthrough inven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4, 1215–1246 (2015).
  12. Uzzi, B., Mukherjee, S., Stringer, M. & Jones, B. Atypical Combinations and Scientific Impact. Science 342, 468–472 (2013).
  13. Barro, R. J., Helpman, E., Katz, L. F. & Schleifer, A. Recombinant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331–360 (1998).
  14. Rafos, I. & Meyer M. Diversity and network coherence as indicators of interdisciplinarity: case studies in bionanoscience. Scientometrics 82:263-287 (2010).
  15. Zhang L. & Rousseau R. Diversity of References as an Indicator of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Journals: Taking Similarity Between Subject Fields Into Account.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7(5):1257–1265, 2016. 引入了‘True' diversity的概念,利用effecive species number来衡量多样系。
  16. Leinster T. & Cobbold C. A. Measuring diversity: the importance of species similarity。 Ecology 93(3):477-489 (2012). 在多样系衡量中引入了种群相似性,给出了多种diversity到true diversity的转换关系。指出利用diversity profile(不同order下的diversity,不同order对于稀有物种和常见物种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可以给出更丰富的多样性描述。在不同order下,不同系统的多样性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表现。
  17. Leydesdorff, L., & Rafols, I. (2011). Indicator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journals: Diversity, centrality, and citations.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5(1), 87–100.

子分类

本分类有以下3个子分类,共有3个子分类。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