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育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第十五次活动纪要

来自Big Physics


会议主题是讨论以下几个研究工作以及后续研究的开展:

  1. 汉字学习实验实验设计报告(冯丽萍老师),对汉字学习实验设计的评估和研讨(胡韧奋 、李克强 、周亚老师等)
  2. 创造力研究相关文献分享(吴俊杰老师)
  3. 陈路遥等,甲骨文理解型学习预实验
  4. 中心业务和科研进展的分享(吴俊杰、王晓玲)

时间:2022年7月21日19-23点。

地点:腾讯会议648-735-908

主持人:吴金闪


冯丽萍老师等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汉字学习顺序实证研究

会议主持:吴金闪老师

参会老师:吴俊杰、胡韧奋、李克强、周亚老师

一、 有关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的讨论

(一) 相关建议

1. 吴金闪老师指出:

(1) 在选题缘起部分应进一步梳理现有的汉字教学法流派,最普遍的“以文代字”、受字本位影响的“先字后文”及“语文并进”。

(2) 建议将“宏观层面的汉字顺序”、“微观层面的汉字顺序”修改为“粗糙的汉字顺序”、“精细的汉字顺序”。

2. 吴俊杰老师建议:

目前的选题缘起只说明了前人只是从汉字本身或者学习者来研究,很少考虑汉字顺序,但没有足够说清楚汉字学习顺序的重要性。论证可能需要更充分。

(二) 改进措施

将会根据各位老师的建议进一步充实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部分。

二、 有关汉字教学顺序的讨论

(一) 相关建议

1. 吴俊杰老师建议:

(1) 可以增加一个随机顺序组作为对照组,每个被试顺序都不一样,如果不同教学顺序的学习效果不同,也会是一种有意义的结果。

(2) 建议计算目前顺序之间的相关性,尽可能降低相关性(UFO、DNW顺序固定,NOO有调整空间)。

2. 吴金闪老师指出:

NOO顺序应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六层,目前现有的第三种顺序实际为字族顺序。

(二) 改进措施

1. 后期计划增加随机顺序组,通过调整NOO顺序以降低顺序之间的相关性。

2. 考虑6个备选学习顺序:UFO、NOO、字族顺序、DNW(频率都按1算)、DNW(频率按实际使用频率算)、随机顺序。小组讨论之后,前期计划比较3-4种顺序,暂时不比较频率按照1计算的DNW顺序。

三、 有关实验方案的讨论

(一) 问题建议

1. 李克强老师

(1) 如果为被试内设计,实验结果的信度会更高。

(2) 关于被试方面,可以考虑选取没学过汉字但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国儿童或者华裔儿童。

2. 吴金闪老师

汉字教学中“音”的视觉呈现方式有待确认

3. 吴俊杰老师

(1) 汉字教学前增加指导语,前置提醒学习者形音义都很重要。

(2) 汉字测试部分的指标很丰富,能否做到音形义之间任务题型尽量相同。

(3) 除了不同汉字学习顺序间的纵向比较之外,可以尝试增加形音义上的横向比较,尝试做更多额外的数据挖掘。

4. 胡韧奋老师

(1) 在选取汉字时候是否考虑笔画数这一变量,因为汉字零基础学习者对汉字的使用频率无感知,但是对笔画数更有 难易度感知。

(2) 怎么考虑汉字的使用频率?

(二) 改进措施

1. 针对李克强老师的建议:

(1) 被试内设计的信度确实会高于被试间设计,但是被试内设计需要设计不同组实验材料,确保实验材料的一致性会比较有难度。下一步将尝试设计另一组汉字实验材料,看看能不能既能满足两组汉字之间完全没有关联,而且保证学习难度基本等价。或者利用拉丁方的方法平衡材料间的影响。尝试之后确定最终实验方案。

(2) 由于汉字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这样会降低与国际中文教育的相关性。此外,我们在讨论如何呈现汉字读音的过程中,以中文零基础的外国成人为对象讨论了国际音标、威妥玛拼音等注音方式的可行性,未来也将沿着这个方向选择认知负荷最低的呈现方式,如果对象改为中国儿童或者华裔儿童,则汉字读音的呈现方式可能不适用。

2. 针对吴金闪老师的建议: 汉字教学中“音”的视觉呈现方式上,可以选择的标注方式有:国际音标、美国威妥玛拼音、赵元任标注方式以及台湾香港的标注方式。下一步将进一步调研并访谈学习者,选择认知负荷最低的呈现方式。

3. 针对吴俊杰老师的建议:

(1) 汉字教学前增加指导语,前置提醒学习者注意形音义的学习。

(2) 尝试对音形义设计相同题型,并对测试题做信效度检验。

(3) 除了不同汉字学习顺序间的纵向比较之外,可以尝试增加形音义上的横向比较,尝试做更多额外的数据挖掘。

4. 针对胡韧奋老师的建议

(1) 暂时不考虑笔画数这一因素,因为笔画数的差异与NOO层级呈高度相关,控制笔画数与考察NOO顺序彼此矛盾,但应平衡相同层级内部的汉字笔画数。

(2) 将汉字的使用频率人为加入进行计算排序,是对真实使用汉字的一种模拟

陈路遥等 甲骨文理解型学习的实验

具体完成了: 主要目的是为甲骨文学习者设计一套甲骨文教学卡片。(模型)

按照这个研究目的,所做实验设计具体分成:

1.为甲骨文字的可理解度打分。分别请5位古文字专家按照1-5由低到高打分,1分表示可理解度最低,5分表示可理解度最高。(已完成)

2.选字。按照专家打分,并去除与现代字形接近的甲骨文字,如“日、木”等独体字,最终选择36个字。 大多数为会意字,大多数为2个构件一次性平面组合而成。所选字的可理解度平均值3.5以上,分为18组,每组2个字,组内两字在构件上部分相同或全部相同、位置不同,整体意思不同。(已完成)

3.前测问卷、后测问卷(已完成)

4.教学卡片(已完成)

5.预试验。(已完成)


其他研究者的建议是:

1.整体实验设计:考察甲骨文字的构件义、理据义和字义在学习中各自的作用。

2.卡片设计需要进一步修改。

3.建议做嵌套式实验。ABC

下一步工作:

1.设计完整的正式实验。

2.招募受试。

3.与古文字学中偏旁分析法是否存在本质的不同

吴俊杰 创造力相关文献分享

吴俊杰汇报了两篇与创造力有关的文献,一篇是关于个体的创造力特质,另一篇是关于团体的创造力状态。 文件:20220719-15th-文献报告-创造性脑网络-小组讨论.pptx

其中Anderson et al. (2022)[1]考察的是Big-C人群(在该研究中是科学家和艺术家)与智力匹配组相比在静息状态下有更低的全局效率和更高的局部效率。该现象受到任务状态的调节,即相比于智力匹配组,Big-C人群在完成替代用途测试时全局效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有更低的局部效率;在完成词汇联想测验时在全局效率和局部效率上都没有显著差异。

  1. 这篇文章将更低的脑网络效率解释为更随机的网络,这是我认为它最具“创新”的地方。
  2. 吴金闪老师认为从网络指标上看,更随机的网络应该有更高的全局效率才对,所以是否能将更低的效率解释为更随机,有待考量。
  3. 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或许在于他们找了一批“专家”(Big-C群体),而以往研究都是讲普通大学生分为高创造性和低创造性组。

另外,Liang et al.(2022) [2]考察的是两人组成的团队在完成创造力任务(产品改进任务)和控制任务(产品选择任务)时的脑活动,发现创造任务比控制任务的脑同步新更低,但是在创造任务中同步性越高的小小组有更高质量的创造力产出。

  1. 相同的研究方式,或许可以用于在企业中创造力团队的测量
  2. 相同的研究方式,或许可以用于在小组绘制概念地图。
  3. 吴金闪老师认为创造性任务之所以同步性低比控制任务,是因为这个创造力问题认为不够好,太过开放性,使得团队成员目标不明确。未来应该采用真的可以创造性解决的问题,例如来自于对前人的这样的问题的总结,或者参考前人已经这样梳理出来的创造性问题。
  4. 周竹倩提出可以借鉴电梯难题等知名的创造力任务。在Robert Sternberg编的Cognitive Psychology中第十一章是专门讲Problem Solving and Creativity,这一章有很多经典的复杂问题,包括电梯难题。

吴俊杰 汉字理解型学习研究进展分享

吴俊杰总结了正在执行的汉字理解型学习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课题论证、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已经完成了部分数据分析(行为反应的分析、脑激活的分析),有待进行更高阶的数据分析(如,表征相似性、学习和测试的关联分析),有待考察脑和行为的关联分析。

目前的发现:

  1. 理解型学习比机械式学习更强地激活更高级的思考脑区(如额叶、顶叶),更弱地激活与初级视觉加工有关的脑区。
  2. 多体素模式分析发现,全脑都有高于随机水平的辨别能力。如果把阈值放宽些,有辨别能力的脑区主要在大脑后部。
  3. 相比于重复材料,激活材料在理解型组中引起更强的大脑激活。
  4. 组别和材料交互作用的脑区为右侧额叶和双侧颞叶。可能意味着这两个脑区表征了"获得的意义”
  5. 组别和材料的交互作用在即时测试中为表现出来,但是在延迟测试中显著了。这意味着学习策略和材料共同作用于认知加工的同一阶段,该阶段很可能是“获得意义”。但是该阶段的作用在汉字学习的即时测试中不太明显,在延迟测试中因为遗忘或者其他信息的干扰突显出来。

下一步的工作:

  1. 进一步分析数据。如,表征相似性的分析、脑与行为关联。
  2. 未来考察其他领域的理解型学习。如数学。

中心研究和实践

  1. 王晓玲做了中心研究和实践的梳理。见概念地图:https://www.lynkage.cn/share/HaRfCMqP4JwgpxE。
  2. 吴俊杰汇报了他所理解的中心未来研究工作(略)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A., Japardi, K., Knudsen, K. S., Bookheimer, S. Y., Ghahremani, D. G., & Bilder, R. M. (2022). Big-C creativity in artists and scientists is associated with more random global but less random local fMRI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 Liang, Z., Li, S., Zhou, S., Chen, S., Li, Y., Chen, Y., ... & Zhou, Z. (2022). Increased or decreased?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in group creation. NeuroImage, 119448.

本分类目前不含有任何页面或媒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