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历史研究什么

来自Big Physics


最近在看钱穆的《中国历史精神》[1],想看看钱穆对于中国的前途出路和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一直存在的思考。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这个问题和到底教什么为什么而教有关系。同时,也打算学习一下到底什么是历史这个学科。钱穆确实非常深刻,同时也非常具有系统性,除了在思考中国和中华文明的特点和前途的问题,还非常深入地讨论了什么是历史这个学科。例如,历史研究就是“现时代中找问题”,“过去时代中找答案”;例如历史分为历史本身、历史材料,以及我们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三个部分(在这个问题上,我来补充一下,历史应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历史本身、历史材料——包含钱穆所说的具有的和需要的材料两个方面、历史分析方法和验证方法、历史分析结果的验证)。这确实促进了我对历史这个学科的认识,远远比大多数历史课堂透彻的多。于是,我把“什么是历史这个学科”和“中华文明的出路”这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思考以及钱穆的著作的阅读体会,记录下来。

历史这个学科的数学描述

物理学同样研究历史,在那里,我们有对过去的状态的观测或者模型描述,也就是[math]\displaystyle{ X_{t,\tau}=\left[x_{t-\tau}, \cdots, x_{t-1}\right]^{T} }[/math],而我们想通过这个历史信息来知道现状或者将来——并且是可以通过观测来验证——的状态[math]\displaystyle{ X_{t} }[/math]。于是,物理学通常的做法是,假设有一个确定性或者随机性的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存在,并且假设一般情况下这个演化过程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形式来描述,也就是,[math]\displaystyle{ X_{t}=T_{t, \tau}X_{t,\tau} }[/math]。于是关于这个系统的一切信息都包含在演化算符[math]\displaystyle{ T_{t, \tau} }[/math]里面了——对于任意给定的历史信息[math]\displaystyle{ X_{t,\tau} }[/math],演化算符[math]\displaystyle{ T_{t, \tau} }[/math]都可以给出来现状[math]\displaystyle{ X_{t} }[/math]。推而广之,也就能得到将来,不管是确定性的[math]\displaystyle{ X_{t} }[/math]还是随机性的[math]\displaystyle{ X_{t} }[/math]的密度矩阵(或者叫做分布函数)[math]\displaystyle{ \hat{\rho}_{X}\left(t\right) }[/math]

那么,历史学科的历史和物理的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首先,尽管历史学科主要研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群体的政治文化的历史,但是原则上,也可以包含科学的发展甚至科学本身,乃至一切从历史来了解现状的问题和研究。因此,物理学也属于历史学科。不过,这个仅仅是原则上如此。如果真的这样做,就是扯淡了。一个东西什么都包含的时候,肯定就什么都不包含。

其次,尽管历史学科可以主要局限于政治文化等现象的研究,其对象的状态还是实在太过复杂,变量太多,于是,自然要考虑历史和历史记录或者历史材料之间的区别的问题。其实,就算在物理学中,统计物理学也同样要把一个系统的完整信息变成关于这个系统的宏观量的信息,然后来处理。这也就是增加了“变历史为历史材料”这样一个步骤,[math]\displaystyle{ X_{t,\tau}=\left[x_{t-\tau}, \cdots, x_{t-1}\right]^{T}\Longrightarrow Y_{t,\tau}=S\left(X_{t,\tau}\right) }[/math]。在物理学里面一个最简单的这样的过程就是抽样,也就是仅仅从完整的历史中选择更加稀疏的一部分时间点来记录。稍微复杂一点可以是选择一个集合的宏观变量来代替微观变量[math]\displaystyle{ X_{t,\tau} }[/math],例如用[math]\displaystyle{ P, V, T, n }[/math]来代替每一个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位置和速度)。但是,历史问题更加复杂,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样的原始完整的状态变量应该选择哪一些,也就是说[math]\displaystyle{ X_{t,\tau} }[/math]是不明确的,更何况其之上的宏观量或者稀疏化该如何确定的问题。于是,历史描述的选择和材料本身的考证,也就是可靠的[math]\displaystyle{ Y_{t,\tau} }[/math]的获得,也成了历史学科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相当于物理学里面的测量和测量变量、测量方式的选择。不过,考据对于历史这个学科仅仅是一小步。更加重要的事情是分析、推断和验证的方法的研究。

于是,再次,更加重要的问题是,有了研究什么问题、有了所需要的素材(实际上当然,需要什么素材和如何分析研究是相关的)之后,如何来开展从历史到现状的分析推断以及检验。用我们的数学记号,也就是[math]\displaystyle{ P(Z_{t}|Y_{t, \tau}) }[/math],在给定历史信息[math]\displaystyle{ Y_{t, \tau} }[/math]的条件下,当前时刻的状态(微观[math]\displaystyle{ X_{t, \tau} }[/math]或者宏观[math]\displaystyle{ Y_{t, \tau} }[/math]或者其他的新的宏观变量)是[math]\displaystyle{ Z_{t} }[/math]的概率。

这里有核心问题:这样的推断原则上可以做吗,到底怎么做,这个怎么做具有普适性吗还是非常依赖于具体问题?首先,原则上是不是就不可行?物理学可以是因为大量的物理现象都遵循背后的演化方程,只要重构了后面的演化方程,实际上这个推断总是可以做的,尽管实现起来也不容易。人类行为具有这样的背后的动力学机制吗,这样的机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迁移吗?围棋有非常明确的规则,好的下棋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可迁移性,于是无论是通过左右手互博还是通过学习人类经验,都可能可以做很好的推断。但是,人类行为和历史发展不一定有这样的规则,就算有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也不一定可迁移,那我们能够做分析推断吗?很不好说。不过,至少看起来,可以做比较——通过比较某些方面很相似的情况下发生的历史事件来找到决定历史事件结果的重要因素,并且,如果这样的比较做得好,没准辉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迁移性。更一般地来说,既然是人类行为,而人类行为背后——至少我相信——还是一些物理化学过程,则这样的共通性原则上是可以存在的,尽管不知道表现成为什么样的形式。因此,这个选择合适的事件来做分析和对比,是重要并且很困难的。于是,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原则上可以,但是,很难,目前基本只能做比较研究来找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没准将来过了比较的阶段可以做一些因果层面的分析、动力学层面的分析。到底怎么做?我只知道原则上应该把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做好分解——做为主角(内生变量)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为环境(外生变量)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之内和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和结果的影响,接着做某些方面相似的历史事件的结果的对比,就可以了解那些不同的方面对这样的历史事件的结果的影响。这样做的同时,我们相信,某些结构性的因果性的联系,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也就是说,这样的对比分析得到的结果可以用来帮助从历史信息推断现状。具体怎么做,我真的不知道。另外,历史这样的学科还存在着检验的方法的问题。一个科学论断是比较容易检验的,但是,一个历史论断可能就不是。那怎么办?如果我们要科学地对待历史这个学科,则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看了中国历史精神至少增加了我对历史这个学科的了解。历史首先是一个方法性学科,也就是研究考证、分析、推断和验证的方法,其次才是一个具体现象的历史的学科,例如研究政治制度的历史、科学的历史、吃的历史等等。这是一个方面的收获。

中华文明的出路

按照历史这个学科的研究思路,为了看清楚出路——这是现状和将来的问题,我们需要看看历史上,中华文明的主要承载者是谁。按照钱穆的说法,在“士”这个阶层。钱穆说,士在中华文明里面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阶层,既入世也出世,为万民谋福利并享受万民的供给但是却不能为个人或者家庭谋私利。道德和万民福利——也就是圣人——是士的追求,同时士放弃了对私利的追求,条件就是万民会为这样的追求和这样的追求者提供足够好的保障。同时,由于这个士阶层是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因此,也就使得阶层之间能够实现比较好的轮换,而不是依赖于世袭或者其他的方式。这样的人著名的有功业的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尽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武训(建学校的乞丐)、孔子孟子(教化万民)、关羽(不弃兄弟),没有什么大功业的有伯夷叔齐(为理念饿死首阳山)、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开太平)、屈原(为了国家的未来和自己尊严而投汨罗江),甚至还有没有功业也不出名于是我们也就不知道的士子,例如书中提到的吴风(舍生弥和族群、教化子民)。对心中的道德的追求和对万民的福利的追求,就是这样的人的特质。当然,我不知道这样的人,和有这些追求同时也把对自己的个人和家庭的福利的追求结合的那样的人,以及基本上是完全在追求个人和家庭的福利的人,到底哪种比较多,就算在士这个阶层里面。不过,尽管我有这样的问题,确实,我不能否认,中华文明能够从这么多次的基本全盘推翻的情况下还稍微有点继承性的根源,就是有这样的一群人存在——尽管我非常非常怀疑现在的中国这样的人还有多少。因此,多多少少,我同意钱穆的说法,中国历史精神的承载者就是这群人,以道德和万民的福利为追求的人,具有牺牲精神的人。

不过,其实,不仅仅是中华文明,任何一个文明的传承都依赖于这样的人,而且在现在的社会,需要把对道德的追求和对万民的福利的追求,变成对自由思考的追求、对理解世界的追求、对学科的、文明的和社会的责任感的追求。这就是我认为的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出路

例如,Wikipedia的创始人和建设者就是这样的人——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普及、让人人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知识、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依赖和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作用。例如,大量的科学家们就是这样的人——基本上其工作和思考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促进人类对世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钱穆(2012),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

本分类目前不含有任何页面或媒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