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学场域的文化张力与中学教师专业伦理特点

来自Big Physics


杨启华.中学场域的文化张力与中学教师专业伦理特点[J].教育研究,2020,41(12):24-27. 

Abstract

与其他学段相比,中学学段是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发展未来的中间时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是“年轻的成人”——一种尚未成熟的社会正式成员(小学生更多的依然是被视为“边际人”)。1正如社会学家莱斯克(Lesko,N.)所言,“青年是跟儿童、成人有区别的。他们既不是儿童,也不是成人。他们是处于发展中的人”2。正是在这一矛盾发展的状态中中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特的亚文化。作为一群人所共有的集体表象与准则,中学生亚文化是中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文化,具有不稳定和可塑性。

中学生文化生态及特点,使得文化交往成为中学教师劳动的突出特色。由此,教师伦理中的“平等”、“尊重”、“理解”、“对话”等规范、原则与理念,不仅仅为人的自然权利、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最为根本的还离不开社会文化、文化交往的影响。因此,理解“学生文化”、“文化张力”对于中学教师专业伦理构建的意义,相较于其他学段更为突出。

总结和评论

[1]从“中学教育场域的两大文化张力”出发构建了“文化张力对中学教师专业伦理”。


所属分类

研究方法:2 逻辑:2

本文属于思辨类论文,但是其实没什么思辨的深度(不需要专业训练和知识,非教育专家也能想到甚至更好)。不是感想类论文,不是实验或者实证研究(第三类论文)。因此,属于第二类论文。

逻辑不严密,但是也不能算错。按照逻辑层次:有错误、不严密也不错、严密,属于第二个层次。

参考文献

  1. 杨启华.中学场域的文化张力与中学教师专业伦理特点[J].教育研究,2020,41(12):24-27. 

本分类目前不含有任何页面或媒体文件。